EN
 

我11万装修的房子被无数港人羡慕!

发布时间:2025-02-04 11:59:20 作者: 企业动态

  在香港,购房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高昂的房价让许多人梦想渺茫,尤其是在寸金尺土的环境中。

  我和丈夫一直租房,居住过很多类型的房子,从村屋到唐楼,再到私人住宅。每当租约结束,我们都不得不搬家,这种反复的迁徙让人感到疲惫。

  找房子、支付中介费、搬运家具......这一系列租房开支让我们存钱购房的进度缓慢。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首付的压力也慢慢变得大,买房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首先,我们大家都希望选择较高的楼层,十几层以上最为理想。这是因为低层房子容易受到蚊虫干扰,空气流通也相对较差,景观常常被周围的大楼遮挡。

  其次,房子的朝向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我们大家都希望房子朝东、冬暖夏凉,避免西斜的房子,因为这样的房子在炎热的夏天会过于闷热,增加了空调的使用频率和电费负担。

  在购房时,我们决定选择新楼或十年以内的“半新楼”。根据香港屋宇署的规定,30年以上的楼宇有必要进行全面维修,因此选择旧楼时,我们一定要仔细了解外墙是否翻新还有是不是已完成大维修。否则,成为业主后,我们将不得已一同承担昂贵的维修费用,这可能高达十万到二十万港元不等。

  在新楼盘的示范单位现场,我们听中介介绍楼盘时,必须仔细查看售楼书。中介往往只会强调楼盘的优点而忽略缺点。

  售楼书中有许多细节,比如升降机的位置,靠近升降机的房子可能会受到噪音影响,还有垃圾房的位置也需要避免。对于楼花阶段未落成的房子,当地考验查证交通、生活配套和周边建设情况显得很重要。

  最终,我们最终选择了位于扫管笏的私人住宅。扫管笏位于新界屯门,主要是中低密度的住宅区,靠近黄金海岸,环境相对清静。虽然交通没有市区方便,但随着网购的发展,生活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我们以40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了223平方呎(约20平方米)的房子,单价为17900港元。

  我已经在这间房子里居住了四年,年年都会对它进行一次翻新改造。通过对比显而易见,房子在我的打理下慢慢的变整洁规整。如今,我给这个温馨的小窝取了个名字——“焦糖小屋”。(从现在开始多图预警)

  香港的新楼一般会随附精装和家电,这样做才能够节省一笔不小的装修费用。我们购入的房子配备了冰箱、洗衣机、油烟机、浴霸和空气净化机,这些都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

  由于房子不大,我们在今年布置时格外的注意空间的利用。房高约2.9米,我们请了设计师,主要是定制家具。

  我们选择了阁楼床,上方为睡眠区,下方为休闲区,并设置了衣柜和装饰柜,还放置了一张电动双人沙发。

  以前我的床都放在客厅,这样显得空间非常杂乱,间隔也不清楚,现在做了一个阁楼感觉好多了:

  原来床的位置现在变成沙发,而沙发对面是电视机组合柜,电视柜采用了实木的樱桃木。

  在开放式厨房区域,我们设计了一个餐边柜,方便收纳厨房用品,旁边又设置了一个小餐桌,形成一个温馨的茶水间。

  这个餐桌很赞,平常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松折叠,和柜子融为一体,超省空间!用的时候只需轻轻一掀,瞬间变身,收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把两边的放下去,五秒搞定。

  在定制家具时,我们格外的注意材料的选择,尽可能地选择环保级别较好的板材,以避免甲醛等问题。设计师会上门测量尺寸,并出具设计图。收到图纸后,我们仔细核对尺寸和布局,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在小空间中营造温馨的氛围,家居色调的统一至关重要。我们最终选择了木色和白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宁静舒适的环境,木色让家中更显温暖。

  此外,我们还选择了藤编、木质和棉麻的收纳用品,这些天然材质不仅统一美观,还提升了房屋的整体质感。

  为了保持家中的整洁,我习惯性地随手清洁和整理,确保空间始终明亮。我们还预留了足够的收纳空间,以便将杂物收纳整齐。

  入住新房后,如果房子已经具备基本装修,就不必急于进行大规模的翻新。住上一段时间后,再根据生活小习惯和个人需求慢慢调整装修方案。通过实际的居住体验,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清楚自己的需求,从而打造出更对自己最合适的空间。我们装修一共花费11万港元,还是很值得的。

  目前我的房子被发布在其余社交平台上,已经累计获得几十万的浏览和点赞,超有成就感的!

  以上便是我在购房和室内布置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实现自身的居住梦想!

  这则购房装修故事展现了悠悠对家庭生活的深厚热爱和非凡的创造力。她和丈夫用400万港元购置了一间仅20平的房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积极投资。四年的时间里,她凭借良好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将房子一点点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并温馨地取名为“焦糖小屋”。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她对家居美学的独特见解,也彰显了她将想法落地的实践能力。整一个故事充满了正能量,让人感受到在香港生活依旧有“小确幸”和无限可能,也会给一些小户型的“装修困难户”们一些启发!